腕蜂窝织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呼吸衰竭到下床行走需要多久66天,协和
TUhjnbcbe - 2024/10/7 16:44: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医院ICU,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从病危到如今脱离呼吸机,还能下床走动。他的康复,鼓舞着医务人员。

冒风险连夜转运患者

1月13日晚上8点,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尚游教医院ICU有患者严重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紧急支援!

该院ECMO小组专家迅速集结。第一时间,邹晓静教医院ICU,了解患者病情。

年1月5日,51岁的王海(化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本以为是普通感冒,医院治疗后未缓解,随后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总觉得憋闷、胸口重。3天后,医院发热门诊检查,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抗体阳性”,诊断为“乙型流感”,并开始对症治疗。

但奇怪的是,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持续加重,即使升级氧疗后,仍难维持正常氧饱和度,手指发凉、嘴唇发紫。

医护人员在模糊的视野下艰难工作

邹晓静教授对病情迅速做出评估,严格把握ECMO指征,考虑先暂缓。“先上有创机械通气,若疗效不佳,最后再考虑ECMO,不然出现副作用适得其反。”她说。

“当时面临两难抉择。”邹晓静教授说,到底是冒着风险直接转运,还是就地气管插管再转运呢?患者氧合差,转运风险高,但就地气管插管不排除会出现心跳骤停;如果不气管插管,医院,哪怕心跳骤停也有机会用ECPR(运用于心跳骤停时ECMO抢救措施)抢救。

好在当时患者神志清楚,也十分配合,医院距离也近,待命的急救车氧疗设备也很高级,和患者及家属商量后,专家决定暂不气管插管,医院。

1月13日晚上11点,王海顺利转运至医院重症医学科,由多位教授组成的重症肺炎治疗组接手。

最终确诊新冠肺炎

1月14日一早,接诊的刘宏教授对其病情感到困惑,“如果是乙流,原治疗方案是可以的,而病情为何还在恶化?”

结合当时官方通报的武汉出现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报道,一颗怀疑的种子在刘宏教授心里埋下。紧接着,该院乙流RNA检查结果出来,是阴性。正当大家怀疑加深时,有家属告诉医生:“一位照顾王海的家属肺CT有阴影,正在外院住院!”

这一信息惊醒了刘宏教授,“接触史很难追述,但是这个家庭聚集发病的方式,而且发病的家属不是乙流,所以,高度怀疑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他立即做出一系列决定:更改治疗方案,迅速加强隔离!清空病区,改造病房,启动三级防护,并上报!

由于一段时间内核酸检测费时较长,尽管当时医生就申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但直到1月26日,医生才拿到患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提示为“弱阳性”,证实了之前的判断。至此,王海的诊断明确,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积极治疗遏制病情急转直下

考虑到气管插管是有创操作,ICU刘宏教授本打算尝试无创正压通气,但是王海病情发展太快。1月14日下午,患者低氧血症突然加重,刘宏教授当即组织气管插管抢救,患者情况才有所好转。

“床旁重症超声看到,患者后背很多肺实变,我们当时就试试俯卧位,ECMO留到最后万不得已。”如刘宏教授所料,通过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状态终于稳定好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感染,未知的传播方式、未知的疾病进程、未知的病理生理等,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

刘宏教授凭借丰富的肺炎治疗经验,一步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

首先通过有创机械通气+每日长达16小时的俯卧位通气,维持氧合状态;结合病毒特性以及中国新冠肺炎诊疗共识,应用抗病毒治疗;考虑病情极重、病毒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积极防治细菌感染,密切监测病原学结果随时调整用药;中医科陈瑞教授床边为患者望闻问切,开出中药方剂,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患者治疗打出组合拳。

除了定期复查胸部CT和床边胸部X线片,床旁即时超声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生们通过每日应用床旁超声对患者心、肺、腹部状况进行精确评估,及时细致调整治疗方案,优化细节,精准治疗。

乐观坚强的医务人员

同时,护理团队承担着严密监护、遵嘱用药、吸痰、翻身、俯卧位、擦洗身体和处理排泄物等诸多繁琐工作,穿着防护服和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和面屏,工作起来比平时困难许多。

冒着暴露风险气管,为患者日后康复带来希望

随着治疗进展,患者肺部情况逐渐好转,暂停俯卧位通气治疗,但病情仍未达到撤离呼吸机条件。

气管插管时,医生需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痛苦、人机对抗,但这样会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也可能导致肺不张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并且气管插管时间长可能增加堵管和感染风险。

因此,新冠肺炎治疗组的舒化青教授决定,对患者进行床边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重防护的条件下,手指的触感减弱、视野模糊,给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要切开气管,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飞出,带来巨大暴露风险。

王海清醒

舒化青教授仍坚持手术,“能为患者好转添一分希望,我觉得值。”手术最终在2月11日顺利完成,也为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应用呼吸机的同时进行主动咳痰、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带来契机。

肺功能终于好转,已脱离呼吸机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监护治疗后,王海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在他的积极配合下,通过间断脱离呼吸机+肺功能康复锻炼,肺功能逐渐好转,终于在3月2日彻底脱离呼吸机。目前已改成金属气切导管,并已经堵管,王海说话能发音了,也能下床站立和走动。

终于站起来了

新冠肺炎治疗组的漆红教授说:“在恢复期,王海十分配合康复治疗,每天坚持下床活动,做呼吸训练;医护人员会经常对他进行心理护理,叮嘱他遵嘱咳痰和锻炼,适当加强营养,并鼓励他要有信心战胜疾病,直至康复出院。

像王海这样,合并呼吸衰竭的危重型患者,当达到气管插管的指征后应及早插管,早期进行肺保护性有创机械通气策略和俯卧位通气,加上恰当的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营养支持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呼吸衰竭到下床行走需要多久66天,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