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老谭的幸福生活
罗毅
车子沿着崭新的公路行驶,弯道多,却平稳,感觉不到颠簸。祖祖辈辈囿于高山阻隔的中益乡,新修了连村进户的公路,铺上了黑亮亮的沥青,路面画上了白晃晃的分道线,山村的气象一下子就万千了。
还未进村,断断续续的锣鼓声、唢呐声,随风入耳。
村子里有喜事。脱贫路上奔小康,新鲜事、喜悦事、你我没法意料的事,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也正常。
果然,全兴村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人潮涌动。半个小时前,广场上举行了一家自助银行开业典礼。我们从乡*府过来的时候,乡村乐队的吹奏已经进入尾声。村委会右侧一间房,门头上悬挂了“ABC中国农业银行”白底黑字长匾。银行内,人声鼎沸,如同赶场天的乡村集市。一台半人高、刚刚拆封的自助存取款机已经运行,屏幕上光影灿烂。排了队的乡亲,从怀里摸出居民身份证,接受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
年轻的美女行长见到我们,开心地说,今天自助银行开业。主要是办卡、开卡,刚才还揽了两三笔存取款业务。但更多的是围观,老乡们来看稀奇呢。
作为同行,我们知道,今天开张的自助网点,是她们金融扶贫的进一步跟进。
随行的乡干部接过话说,现在乡里每个村,都有了便民服务点,连城里才能见到的24小时自助银行,也开来到了山沟沟里。
一边说着话,一边寻人。我们想了解金融扶贫还有哪些不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该从哪些方面加大力度。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线才能知实情,得下沉村社,找乡亲们了解情况。
很快,驻村工作队员就从人堆里牵出个人来。
来人姓谭名第双,中等个头,精瘦,面皮白净得像个书生,穿一身半新不旧的中山装。见到陌生人,老谭脸一红,您们找我做么子事咧。
握手,寒暄。一齐朝村委会旁边的贫困户易地搬迁点走去。去年,谭第双一家子从海拔多米的荞坝大山上迁移下来,住上了乡里统一修建的小洋房。一楼一底,亮堂堂的新居,让老谭做梦都哈哈笑。想起往事难回首。当年那个穷啊,穷得连老婆都不辞而别,跑得无影无踪。没想到精准扶贫了,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望天收的谭第双,竟能住上小洋楼,小女儿欢天喜地上了村小念书,老父亲张开没了牙的嘴,吐词含混不清,*府说的那个“两不愁,三保障”,兑现了,真的兑现了。
刚才,谭第双是第一个开卡的客户。从银行工作人员手中领到新崭崭的银行卡,还对半人高的机器上的“刷脸”功能意犹未尽。“好奇怪的玩意儿,真是个洋机器。今后存钱取钱,再也用不着跑沙子了。”谭第双说的沙子,是离中益乡40公里远的沙子镇。几年前,中益乡没有固定银行网点的时候,乡亲们急着用钱,得骑摩托车,或者坐农用车去沙子镇办,一来二去,弯弯拐拐的山路颠簸得人头昏眼花,一天来回,时间也泡了汤。
“把卡收好。掉不得哟,密码是你的隐私,不得随便告诉人哈。”有人郑重地提醒老谭。话音未落,谭第双乐了,“晓得晓得,银行那些乖妹妹,也是这样要求的。我是你们银行的贷款户,还本还息,还得用这张卡,哪敢随便掉呢。”
话匣子就在他的新居里打开了。楼上楼下看了个遍,窗明几净,墙壁雪白,家具摆放周正,正屋进门墙上还贴了字画。
几年前,中益乡被划定为市深度贫困乡后,一系列扶贫济困举措相继出台,高山上的谭第双看到了希望,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
一番打拼,老谭获得了村里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还担任了荞坝组的院落长。不是官的官,上管天下管地外管鸡毛蒜皮,一天到晚,院落长忙得前脚打上后脑勺。忙完公家又忙私家,靠着银行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老谭种上了*连、养上了中华蜜蜂。有道是,庄稼人,天性的勤劳苦干,人勤,地就不懒,收益渐渐起来了,腰包渐渐鼓起来了,贫困户的帽子,扔到了九霄云外。深懂感恩的老谭向村支书提出了入*申请。他说,我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的*策好。我可不能忘恩负义,我得死心塌地跟*走,当*员。
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谭第双走上了战疫第一线。不顾春寒料峭,通宵达旦在山岭上卡口守点,不怕死,敢拼命,表现特别积极勇敢。经上级组织部门慎重考察,成为全县抗击疫情战斗中火线入*第一人。
对扶贫还有啥想法?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您尽管说。还有,您的贷款使用得怎么样呢。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您们做得够好啦,连银行都开到家门口来了,服务真心到位,没话说。老谭双手接过慰问品,不好意思地笑了,您们一万个放心,我那5万块钱的小额扶贫贷款,在心里记着呢,连本带利,到期了,绝对一分不少偿还,做人嘛,得讲信用。
收入来源呢?有人插话。
老谭说,田头种有*连、蜂箱头的蜂蜜,就是来源嘛。还有,现在到处都在修路架桥建房子,不出县就能打上工,挣现钱,来得快,也是保证呀。再说,脱贫了,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医病的,都有了保证,还愁个么子呢。
大家都笑起来,为脱贫户谭第双过上的幸福生活,热烈鼓掌。
(作者供职于黔江区银保监分局)
版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