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才女张爱玲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李鸿章,父亲张志沂和母亲*素琼,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新式文化人,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庭,她自带卓尔不群的气质。
张爱玲在4岁进入私塾识字读书,到7岁时,她已经读过许多书籍,小说占多数,其中就包括“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在不断地读书中,张爱玲逐渐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从8岁开始写起了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里,她创作了《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八春》、《半生缘》、《色戒》、《太太万岁》、《六月新娘》等40多部中长篇小说和剧本,写作了《秋雨》、《天才梦》、《谈女人》、《散戏》等60多篇散文随笔,以及10多部翻译作品,包括读者熟知的《老人与海》、《无头骑士》等小说。
正是长时间保持笔耕不辍,让张爱玲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粉丝,直到现在,她的作品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整体来说,张爱玲的作品雅俗共赏,植根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她擅长用古典小说的外壳来表现现代主题,以女性化视角对人性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度。
由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很大,现代学者干脆把张爱玲的小说称作“张爱玲体”,这样概括她的小说艺术的特点:她的小说有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的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
每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都离不开某一部作品的启发和滋养。启发和滋养张爱玲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可以说,《红楼梦》伴随了张爱玲一生,以至于她多次谈到它。
张爱玲在年4月发表了一篇随笔《论写作》,又一次谈到了《红楼梦》,她说:
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要一奉十”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标准。
张爱玲为什么如此痴迷《红楼梦》,以至于她每隔三四年就要读一遍?
整体来说,主要有两大原因促成张爱玲对《红楼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其一,从外因来说,张爱玲跟曹雪芹有着相似的身世,有熟悉的经历,她对他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作为“人情小说”,《红楼梦》借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悲剧故事,实际上,《红楼梦》更像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
只有经历了那样从灿烂到黯淡,由浮华复归平静的生活后,才能读懂生活的真谛,用感同身受的方式,把五味杂陈的感受叙说出来。曹雪芹是这样走过来,张爱玲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走来。
曹雪芹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在青少年时期,曹雪芹过得是锦衣玉食的公子哥生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年,曹家因亏空被抄家,被迫从南京迁回北京老宅,从此家道中落,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曹雪芹索性远离官场,但他没有沉沦下去,依靠顽强的意志,以苦中作乐、“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方式,深居简出,创作了鸿篇巨著《红楼梦》。
没有人跟自己谈心,曹雪芹就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了《红楼梦》中,完成了跟自己灵*的对话。
张爱玲出生在豪门,跟曹雪芹一样,童年体验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华生活,压根不清楚什么是苦。但他父亲张志沂是败家子,只知道坐吃山空,在他父亲肆无忌惮地挥霍下,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摧残下,张爱玲成人后,张家逐渐走向了没落。
从曹雪芹身上,张爱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解了大家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熟悉整个贵族家庭所有的人和事,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她对他们有着强烈的亲近感。与其说她喜欢读《红楼梦》,还不如说她在通过《红楼梦》唤醒自己熟悉的记忆,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其二,从内因来说,张爱玲和曹雪芹身上都带有一种浓烈的“悲剧意识”,拉近了两人的心理距离。
从本质来讲,曹雪芹和张爱玲都是没落的贵族,他们的家族都经历了由盛及衰的变迁,这样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理距离很近。
封建贵族腐朽的生活方式,封建社会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是导致整个王朝和贵族阶层衰败的主因。
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这些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此深有同感,面对时代洪流无能为力,只能跟着覆灭,所以,他们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种苍凉底色,也就是所谓的“悲剧意识”。
过去的繁华历历在目,让他们时常回味和留恋,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怀,但又回不去,只能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写作来慰藉心灵。
跟普通大众不同的是,曹雪芹和张爱玲都是时代的清醒者,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既能看到这个世界的雍容华贵,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满目疮痍。他们痛恨腐朽的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对生活没有失去希望,最终跳出物质的壁垒,用文字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控诉和揭示。
两人的不同点在于,曹雪芹是借助爱情和婚姻悲剧的外壳,来批判封建社会内部“温情脉脉面纱”之下的虚伪、罪恶和残暴,同时赞扬了贵族叛逆者的反抗精神。
张爱玲则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女性本体出发,揭示了女性原罪的本因,批判了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和男权社会的不公。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过于依赖男性,才造成了命运悲剧。
张爱玲用浓墨重彩所剖析的女性产生悲剧命运的根源,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整个人类命运都具有教化作用,所以,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