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8月14日食谱
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多见于幼儿和儿童。该病传染性强,病人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均具有传染性。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泡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微。但严重者皮疹可继发感染形成丹*、蜂窝织炎、败血症等,此外,还可并发肺炎、脑炎、肝炎等。
二、麻疹:
由麻疹病*引起。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人在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均有传染性。临床特点有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等主要症状,特异性体征为口腔粘膜斑和皮肤斑丘疹。病情严重时,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重者可致死亡。
三、风疹:
由风疹病*引起。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者是传染源,出疹前7日至出疹后5日传染性强。临床特点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皮疹和耳后、枕后与颈淋巴结肿大为特征。风疹对孕妇危害大,特别是妊娠前34个月内,病*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胎儿全身许多脏器损害,重者可致死胎、流产或早产。
四、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A型和肠道病*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流行病学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
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患儿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产生免疫,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五、手足口病
1.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4.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温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传播途径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多通过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也较常见,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措施:
1.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2.流行季节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去拥挤不卫生的公共场所。
4.养成每天开窗换气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5.避免与患者接触,自家小孩生病后要在家休息,不要到处玩耍。
6.提高警惕,自已或家人有上述疾病表现时请及时就诊,防止出现并发症。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