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荷斯坦推荐奶牛传染性蹄病及防控措施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80.html

奶牛蹄病通常分为非传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两大类,其中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牧场基础设计因素、环境卫生(地面是否存在石子等)及是否正确修蹄等机械性损伤导致,加强管理比较容易控制,传染性蹄病主要由于牛舍环境卫生及防控措施没有做好导致,其存在传播快,治疗率低等特点,目前,牧场各种蹄病中传染性蹄病普遍发病率要高于非传染性蹄病。传染性蹄病主要为蹄踵腐烂、趾间皮炎、蜂窝织炎及蹄皮炎四种。

蹄踵腐烂

本病因节瘤偶蹄形菌而引起蹄踵球部非正常脱落,蹄跟角质的侵蚀是一种不规则的损失,可能较轻微又或发展为蹄跟角质完全丧失。它与长期接触粪便泥浆有关,尤其对于精料饲喂量较大的泌乳牛群更容易发生。重度糜烂的蹄跟形成不规则的坑状凹陷或“V”形槽引起跛行,蹄跟角质丢失导致蹄部薄弱,随腐烂加重,蹄踵开始疼痛,且其给蹄跟造成的创面容易被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更容易导致其他各种传染性蹄病的发生。

蹄踵腐烂的防治措施:首先削掉多余的蹄角,使得两蹄处于同一水平。①用挖蹄刀剔除蹄底已腐烂的角质,彻底挖出填塞的泥土粪污,使蹄底腐烂的角质层形成新鲜面。但要尽量多的保留蹄跟健康的部分用于承重。②凡蹄底角质有分层,均应将外层分离的角质剔除,使夹层部分不填充粪污,且充分与空气接触。③使用5%碘酊对创口进行消*,注意不要使用绷带,使创口与空气接触。

蜂窝织炎

本病是指指(趾)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并常常波及到蹄冠、系部和球节的弥漫性肿胀,局部热痛明显,常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及体温升高,并常常形成一至数个化脓性瘘管,其特点为发病速度快,一般24小时内肿胀明显且蹄部疼痛不愿站立,从而导致牛只迅速消瘦,此病发生后治愈率低,淘汰率较高。病因:由坏死梭杆菌/产黑素拟杆菌引起。

防治措施:①用青霉素钠万单位、0.5%盐酸普鲁卡因30-40ml、于牛臀部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3日(这是唯一一种必须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的蹄病)。②全身用头孢噻呋5g,溶于5%葡萄氯化钠ml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5天。③局部处理:用检蹄钳钳压蹄底,检查两蹄趾间有无明显疼痛点,凡有明显痛点处且蹄趾间角质变软变色者,应及时修蹄。先用5%碘酊消*蹄底,用消*的挖蹄刀对蹄趾间角质变色软化处挖削,当到达蹄真皮时,可排出恶臭化脓性渗出物,用双氧水冲洗→生理盐水冲洗→青霉素粉→松馏油绷带包扎。此病应在发病早期及时发现并治疗,否则其治愈率非常低。

指(趾)间皮炎

本病主要由坏死梭杆菌引起。表现为指(趾)间炎性渗出,肿胀,疼痛,蹄底区炎症常伴有蹄底糜烂,蹄底厚度减小,常覆有白色脓膜。

防治措施:病牛需上蹄车检查,然后用干净的水或0.1%新洁尔灭消*液清洗干净整个蹄子,同时清除蹄叉内坏死组织及化脓物。再用5%碘酊消*蹄叉,并用浓度较高的消*液(如舒美适原液)喷涂即可。对于较为严重者,修蹄后立即肌肉注射速解灵/20ML,连用3天。一周复查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蹄皮炎

蹄皮炎主要由密钩螺旋体为主的十几种病原体引起。最初出现的病变看起来像红肿,红色的点状,蹄跟后部的椭圆形溃疡。这些病变逐步发展出现毛发状突起或疣状病变,有的可能会向上部延长。一般在两蹄球间长出长毛,局部皮肤炎性渗出,然后在两蹄球间长出似草莓样增生物,局部感染渗出物呈煤焦油色,恶臭。最后两蹄球萎缩,蹄部直立呈重度跛行。

治疗:①泌乳牛挤奶通道上浴蹄:用舒美适(百里香酚)1%溶液蹄浴,发病期间增加浴蹄频次②应用舒美适原液对病灶喷涂治疗,每天一次,较为轻微病变者连续3-5天即可治愈,七天内会出现明显脱落。③干奶牛、围产牛及大龄青年牛,用舒美适(百里香酚)原液喷雾蹄部,每天一次,连续一周。停药后每周再喷涂一次直至全部痊愈。喷雾蹄部时,注意对准喷蹄跟病灶部位。④修蹄:先用干净的水或0.1%新洁尔灭消*液或用5%碘酊消*创面,然后用舒美适原液对病灶部喷涂治疗,不需要包装及其他药物的使用。

由于病原菌密螺旋体个体较大,介于细菌和寄生虫之间,其特点为抗药性强,不易被杀死,同时当受到刺激时,密螺旋体会向深层侵入,然后再不断向体表发展,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品,且应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进行深层杀菌才可以达到彻底治愈。

DD牛蹄炎M分期

1、M0期——健康蹄:危险因素包括卫生不良,高湿,接触受感染的动物,缺乏蹄卫生管理等

2、M1期——早期病变:早期,直径小于2厘米的局部小的红色范围,在牛蹄炎急性病变前期。最佳治疗阶段,但很难及时发现,如治疗及时可自然回到M0期。

3、M2期——急性病变:急性、活动性溃疡(红色)或肉芽肿(红灰色)肢蹄皮肤变化,直径2厘米。需及时治疗,并进行有效浴蹄。

4、M3期——治疗期:愈合期在1~2天局部治疗后,急性牛蹄炎病变处病原体会被杀死形成痂状。完全愈合后可直接恢复到M0期;如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则可能倒退进入M2急性病变期;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品时,病原菌会向深层侵入,其表面形成较厚的结痂,形成厌氧环境,呈现为慢性长期存在的M4慢性期,

5、M4期——慢性期:慢性晚期病变可角化不良(主要是上皮增生)或丝状增生,痂样或大量增殖。如进行有效防治可完全愈合;否则可能倒退,随时转变为M4.1慢性复发期。目前国内的治疗方法大都会造成慢性蹄皮炎的发生。

6、M4.1期——慢性复发期:慢性病变里面含有M1期病灶。如进行有效防治转变为M4慢性期并完全愈合;否则可能倒退,随时转变为M2急性病变。

传染性蹄病的防控措施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加强风险因素管理、早期发现并治疗及浴蹄。任何传染病发病因素都是主要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三者组成,其缺一不可,只要切断其中一个因素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在传染性蹄病没有发生时,需加强环境消*、均衡的营养等风险因素的管理;当疾病发生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通过浴蹄方式对局部消*进行预防,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我国大部分牧场的现状是认识到浴蹄工作的重要性,却在浴蹄池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浴蹄工作如同挤奶前后药浴,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节约成本的方法,有效浴蹄可以完全控制传染性蹄病的发生,无效的浴蹄反而是增加传染性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浴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浴蹄池的尺寸、浴蹄频率、浴蹄液的干净程度。

浴蹄池尺寸设计应以牧场泌乳牛头数而定。浴蹄池的长度以每只牛蹄在池中踏上两步为宜,故长度应为3-3.5米;高度应保证浴蹄池液面高度不低于15厘米的原则(至少要高于牛蹄踵高度),所以当浴蹄池放置位置是平面时,浴蹄池的高度一般可以为18-20厘米,如果浴蹄池放置在有斜面的通道处,浴蹄池高度一般应为20-25厘米;宽度因根据牧场泌乳牛数及通道宽窄设计,当牧场泌乳牛数较多时,浴蹄池可以设计宽些,这样的浴蹄池容积较大,减少更换次数;当牧场泌乳牛数较少时,浴蹄池宽度可以以通过一头牛的宽度为宜(80厘米)。

浴蹄频率:每周浴蹄次数与牛蹄卫生情况及传染性蹄病发生率有关,牛蹄卫生情况按4分值评估(如下图),当3分4分牛比例低于50%建议浴蹄频率2次/周;当3分4分牛比例高于50%建议浴蹄频率5-7次/周。

根据目前情况,一般建议牧场每周浴蹄至少2-3次,当蹄皮炎发生时即需要增加浴蹄频次,并及时治疗。当其他传染性蹄病发生率大于10%时即需要适当增加频次。

浴蹄液卫生情况:浴蹄液更换的标准应根据浴蹄液的性质及卫生情况而定,如使用硫酸铜及铜离子产品时,由于随着牛排粪量增加,浴蹄液的pH值升高,铜离子会与有机质(牛粪)发生反应而沉降,所以一般建议通过牛头数较少(升浴蹄液约通过头左右),而舒美适蹄浴液不与有机质发生任何反应,可以通过更多牛头数(升浴蹄液约通过头左右的比例)。

小结,传染性蹄病防控措施主要为加强风险因素管理;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浴蹄,即优化浴蹄池的尺寸和位置,制定合理的浴蹄程序,及时更换浴蹄液,保证浴蹄池内液体具有消*的作用。请永远记住:无效的浴蹄反而是增加传染性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众一诺美(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各区域负责人:

东北区:张永发

西南区:岳喜新

华北区:盖宝平

华东区:张许

查看下方精选文章

我国苜蓿产业战略定位产业策略和扶持*策——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邓兴照

美国经验:优化牛舍设备保持牛群乳房健康

中国新牛人在美国——彦斌说:我在美国养牛的那些故事

犊牛笔记系列71——NRC对采食牛奶或代乳粉的犊牛的能量需要计算

金宇生物第一届BVD/IBR教育培训会(BIET)——疫病防控专题研讨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