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淋巴水肿并发症处理篇 [复制链接]

1#

-蜂窝织炎和淋巴管炎-

慢性淋巴水肿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蜂窝织炎和淋巴管炎(丹*)。

?淋巴管炎(丹*)

以大的淋巴管感染为主,表现为沿肢体长轴皮肤上的一条红线,伴皮温高和疼痛。一般认为致病菌为A族溶血性链球菌,也可是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有的发病急,数分钟内出现明显症状,有的迁延数周。也有的先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寒战、高热、头痛及呕吐。感染的诱发因素有足癣、慢性皮肤溃疡、静脉炎、皮肤抓伤或蚊虫叮咬等。临床上个体之间在丹*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每周发作数次,有的终生未发,但是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程度不同的炎症改变,包括毛细血管周围的单核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出明显增多。

?蜂窝织炎

指较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也称皮肤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炎。临床表现为大片状皮肤红、肿、热和痛。急性蜂窝织炎波及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呈急性、弥漫性炎症、或形成化脓性病灶。常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其特点是不易局限,且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往往为溶血性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

早期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诊断一旦成立,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青霉素不过敏,青霉素类应为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给药方式分口服和静脉。对于全身症状不明显的可口服阿莫西林或头孢克洛分散片。体温高和白细胞计数高者静脉给药。

-组织纤维化和皮肤角化-

晚期淋巴水肿常见的皮肤病变,分别发生在表皮和皮下组织层。表皮的病变表现为角质层棘状增生和增厚,角化明显,或向外突出生长成乳头状瘤,其质地逐渐变硬,颜色逐渐变黑,如同黑棘状。

以下肢尤其是足背部最为常见,也最严重,最先发生在足趾背侧的皮肤,随后向足背踝部蔓延。慢性淋巴水肿不可避免的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的纤维化也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上下肢都可能发生,下肢更为严重,淋巴水肿III期真皮层的纤维化明显。

真皮层纤维化组织增生,皮下层明显增厚,皮肤的质地从最初柔软的凹陷性水肿到晚期坚硬的象皮样肿。在光镜下,淋巴水肿组织最突出的改变是密度增加,主要是纤维化的成分增加,真皮层增厚,增厚的部分不仅向皮肤表面突出,而且伸向皮下的脂肪组织,在阴囊的皮肤深入到平滑肌之间,增生的易于辨认,形态不规则,成束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纤维中主要是I型和III型胶原。

在某些特殊部位,如下肢、足部和外生殖器增生的纤维组织向皮肤表面膨出呈肿瘤样生长,如同瘢痕疙瘩。

?原因

慢性淋巴水肿组织的纤维化改变原因不明,淋巴水肿组织中的慢性炎症改变,如炎性因子的增多,滞留的外来微生物以及组织间集聚的蛋白质和透明质酸大分子可能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增多的原因。

?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丹*和蜂窝织炎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与患肢的纤维化之间成正比,炎症发作越频繁,组织纤维增生越明显。因此,控制和预防感染是减轻淋巴水肿组织纤维化的重要措施。

?脂肪沉积

晚期淋巴水肿肢体皮下组织内脂肪沉积比较常见,随病程延长而日益加重,肢体日益沉重。手术中可见增厚的皮下层内有大团增生的脂肪组织和淤积的水分共存。脂肪沉积的多少存在个体间差异,如同皮肤的纤维化程度存在差异一样。患肢脂肪沉积的改变非常明显时,其皮肤的角化和纤维化往往不明显或不严重。

?治疗

由于脂肪大量沉积形成的晚期肥大肢体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如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改善外形,而无需抽脂或手术切除。

-淋巴水肿肢体慢性溃疡-

淋巴水肿肢体慢性溃疡可见于下肢,但是其发生的概率远低于静脉性水肿。静脉性水肿的组织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而缺氧,比较容易发生溃疡。淋巴水肿如果与静脉性水肿同时存在,则发生皮肤慢性溃疡的概率增加,而且一旦发生,创面难以愈合。单纯的淋巴水肿肢体发生慢性溃疡之前往往有反反复复的皮肤破溃和淋巴液渗漏,创口局部纤维增生,在纤维瘢痕增生基础上再发生的溃疡终成不易愈合的慢性溃疡。长期未经治疗护理的慢性溃疡有可能发生恶性变。

?治疗

慢性溃疡的治疗不能仅仅处理溃疡面,而要积极减轻患肢的水肿,包括使用弹力绷带和避免长期站立,同时局部使用去腐生肌和抗菌的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