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中旬,一位农民打扮满腮白胡茬的老人,带着自己的残废证和一本编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初中课本,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
工作人员将老人请到了接待室,部队的干事谢秘书随后走了进来。还未等开口,老人便迎了上来,激动地握住谢秘书的手,语无伦次地说:“可见到你们了!我可算见到你们了!”
谢秘书一脸惊讶,问道:“老人家,您是?”
老人愣了一下,连忙掏出了自己的证件,展示给人看。
“我叫李玉安,就是初中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那个,李玉安啊!”
谢秘书一惊,上下打量着这位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篇课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里面写的是发生在朝鲜战场的故事,其中那个为了战役牺牲的战士,就叫李玉安。
这是怎么回事?已经“牺牲”的人为什么会死而复生呢?如今距离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如果这位老人真的是李玉安,他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出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出“死而复生”的曲折故事吧。
听说李玉安还活着,一位曾在38军服役的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找到了这位老人。他在服役时就听说过各种军队作战的故事,如今这位著名“烈士”归队,更是勾起了他无限的好奇心。
在记者的拜访下,李玉安老人缓缓地说出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听完故事后的记者更是对老人肃然起敬,感叹着这些志愿军们的高尚品德。
年的朝鲜战场上,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松骨峰战役。
我们如今看电视剧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手榴弹炸飞机”,一个人拿着砍刀杀一群敌人的场景。觉得太不真实,像幻想出来的情节,笑称之为“抗日神剧”。但据很多真实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们说,这些情节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在我军的革命史上,如此以一当十的战斗确实真实存在过。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场战役,就是如此。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们,仅仅以步枪、机枪、手榴弹这类的装备,就能举一连之兵力,成功阻击美军拥有几十架飞机、大炮、坦克的现代化部队,坚守阵地整整8个小时。
年11月末,松骨峰战役爆发了。当时,志愿军第38军为了阻击向南出逃的美军,主动出击,意图封住美军逃跑的后路。李玉安所在的三连也参加了战斗,他们抢占了公路附近的松骨峰高地,埋伏在这个山冈上,准备阻击后逃的敌军。
早上6点左右,美军的队伍出现了。
“啧啧,美国佬为了逃命,还真下血本。”李玉安身边的一个战士从瞄准镜里看了一眼,愤愤地说道。
说的可不就是!眼看着美联合国军的队伍开着30多架飞机,10多辆坦克,疯狂地冲向松骨蜂高地。美军接连向志愿军发动多次进攻,燃烧弹一炸,整个山冈都被点燃了,火红火红的一片。
“开打!”李玉安一声令下,全体战士们立刻开始了阻击。衣服被火点燃了,就扑到地上把火扑灭,再站起来接着打。帽子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火苗,志愿军们却丝毫不乱,拿起机枪和步枪向敌人瞄准射击。
不一会儿,子弹就打没了。一个将士率先扔下枪,拿起身边的刺刀,冲下山与敌人肉搏。可是人还没到山下,就被敌人的弹片击中,一路滚落下去,再也不见踪影。
8个小时过去,美军已经整整进行了5次进攻,我军也全部扛下了这5次进攻。我方战士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高地的志愿军已经所剩无几。李玉安一眼望去,除了他之外,只剩下副连长和几名战士,以及仅有的一位通信员。
这几乎是一场没有胜算的仗,但他们已经没有任何顾虑了,反而镇定地利用战斗熄火的间隙,收拾起阵地上能用的所有武器,聚焦到一处。
“给同志们报仇!”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余下的几个人也纷纷打起精神响应,抄起仅有的武器,向着山下冲锋,迎接敌人的第6次进攻。
此刻,敌人也已经逼近了高地,向着山顶发起了进攻。敌军的冲锋声越来越近,李玉安看准时机,拉开一个手榴弹,瞄准了声音的来源就是一扔。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原本还鬼响鬼叫的美军,声音顿时弱了下去。
李玉安抓住身边的一把砍刀便向敌军冲了过去,炸弹的烟雾还没有散尽,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炸开。分神的瞬间,李玉安右半边身子吃痛,脚下一滑,便失去了意识。
再次醒来的时候,美军已经不见了。地上横七竖八地倒着战士们的尸体,他的右半边身子还隐隐作痛,脚像踩在棉花上,边向下走,边去查看还有没有像他一样幸存的战友。
却只见到了副连长和通信兵的遗体——在最后那次敌军的冲锋过后,所有人都牺牲了,三连整个军队,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
李玉安悲痛欲绝,眼睛却疼得流不出一滴泪。他身体上的每一次都像是被敲碎了又重新粘起来,每走一步连站都站不稳。
好不容易挪到山下,迎面走来一个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的士兵。李玉安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噗通”一声再次倒了下去。那人是一个司号员,他见李玉安还有生命迹象,便把他背下松骨峰,带到一个户人家。
为了防止误伤平民,战斗开始前,所有的附近的朝鲜群众都已经搬走了,只留下了个暂可以落脚的空房子。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个路过送信的志愿军。眼见李玉安一直昏迷,二人一起抬着他,走了十几里地,把他送到了最近的山洞卫生所。
经检查,子弹从李玉安右腋下射进,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脊椎骨劈裂。医生在山洞卫生所为李玉安做了开胸手术。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是当时山洞卫生所的条件也不好。经过一个半月的休养,李玉安的伤势依旧不见好转,发炎和发烧导致他整天处于昏迷的状态,情况也时好时坏。
几个月后,李医院,先后做经过了8次手术。伤情治愈后,李玉安还想回朝鲜前线作战,他一次次地向组织请求重返战场,却没有被批准。
“你现在的身体情况,不适合作战,还是复员回家吧。”首长和医生为着他的健康着想,给他申请办理了《残疾证》。就这样,李玉安揣着一本拿半条命换来的残疾证,复员来到了黑龙江。
李玉安(右)
李玉安复员后被安排到黑龙江一个镇上工作,当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工作几十年来,他从未对人说起过自己在战场上所经历的一切。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秉承着在部队时的良好纪律,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刚到粮库时,管理员见李玉安的伤势那么重,就给他安排了个当粮库保卫员的工作。后来不同工人之间时常闹矛盾,李玉安见了便主动上前为大家调解,耐心地给双方做思想工作。
他脾气好,做事又认真,说出来的话大家都很信服。工友间的矛盾就这么被他轻松化解开了。
后来领导看他做得不错,身体也好一些了,就让他去到粮食检斤员的岗位。
虽然是个小岗位,可是却十分的重要。有人为了在斤两上做手脚,会给粮食检斤员送猪肉、粉条之类的礼物。可这招却对李玉安没半点用,铁面无私的他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一瞪眼睛,一口回绝:“别给我来这套。想通过我占国家的便宜,门儿都没有!赶紧拿走,再有下次,谁送东西我都直接向上头说明情况。”
“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啊!”平时接触到他的粮户和他的上级领导都这么夸他。热心助人,工作认真,却又勤恳低调。这便是李玉安复员后的真实写照。
他工作后不久,《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小学教材。他的小儿子当时正好学到了,回家后便好奇的追问道:“爸爸,我们课文里学到的‘李玉安’是你吗?”却被李玉安以“重名重姓”的借口搪塞过去了。
其实以他当时的知名度,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向上级申请更多的补助和更好的待遇。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玉安,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作风。他工作40多年来从未向组织上要过救济,每月拿着50多元的工资,却要养活这个有着8口人的大家庭。
年单位调薪,大家都觉得以李玉安的人品和工作情况,最符合调整条件。但他却在调薪前找到领导,要把这退休前最后一次的调薪机会,让给另一名生活上比较困难的同志。
从工作开始到退休,李安玉曾先后16次被评为行进工作者,更是被多次评为优秀党员,还当选过劳动模范。在那个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他这样的表现也令许多人刮目相看。他的人品和优良作风,也同样让许多人敬佩。
最后如果不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许他这辈子都不会亲自登门到部队,来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李玉安老人第一次来时,是办公室的李主任接待的。经过核实,部队最终确认,他便是当年参加志愿军松骨峰战役的李玉安!当时由于三连队的战士几乎都在那场战役中阵亡了,而幸存的李玉安也没有及时联系原部队,所以才被大家误以为他牺牲了。
“老人家,您这次来是有什么事情吗?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可以尽管提出来。您作为曾经的志愿军老兵,为战争牺牲了这么多,组织上会尽量给予照顾的。”李主任看着眼前的老人,心里涌起无限的感慨。
眼前的这位老人,他不但是那场战役的幸存者,更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活着的烈士”!这一切实在是太难得了。
可是李主任也有些不明白,李玉安老人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和部队联系呢?
话说到这儿,李玉安连连摆手,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缓缓开口道:“不是生活上的困难。就是,想送儿子回老部队当兵。”
李玉安家的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事情做。唯独这个小儿子,因为从小听着部队的故事长大,格外向往军队的生活。年龄达到后,小儿子也报名了参军,可连续几年都没选上。
部队复员的李玉安,其实也希望家里能有个孩子到军队去锻炼。看小儿子这么坚持,又回想到自己年轻时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日子,他就想着到老部队来看看情况。
“我就想找部队问问,看要是条件达到,能不能让他进部队锻炼锻炼?”李主任却没想到,这位老人千里迢迢而来,居然是为了这事。
李主任立刻将这个情况上报给部队领导。部队首长经过研究,决定和地方政府协商,作为特殊情况接受其儿子入伍。
李玉安再次来到老部队时,正逢部队召开庆功大会,接待他的依旧是军史办的李主任。李主任再次陪同李玉安,参加了这次的大会。
会上,团领导把李玉安介绍给军、师新老首长和全团指战员:“这就是我们部队的老英雄、松骨峰战斗的‘活烈士’李玉安同志!”
顷刻间,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热烈掌声。这位隐功埋名40年的英雄终于回到人们的视线,彼时的李玉安老人,望着会场上的众人,眼角流下了两行热泪。
李玉安
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告诉过身边的人自己参战的事情。一是因为他本身低调朴素的优良品质;二是因为在那场战役中,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比起那些牺牲后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友们,他能活着已经是很幸运了。所以他没什么可求的,甚至想想就觉得难过,因为整个连队最后只剩下了他自己。
李玉安的长子后来曾提到:“父亲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全连多人都牺牲了,就剩他一个。他要活得像个战士,才能对得起死去的战友们。”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得知李玉安仍在世的情况后,急切地把他请到北京。两位老人见面后彻夜长谈,聊到战役的惨烈情况,不禁为那些牺牲的烈士们落泪。
李玉安老人与作家魏巍
魏巍从书架上取出自己创作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李玉安,激动地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您成了烈士,现在知道您后来是被救了,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还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写道:赠送给松骨峰战役光荣的参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看着李玉安一直这么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利追求,魏巍有些着急。为了帮助李玉安老人,临行前他专门写了一封信,希望地方政府对战斗英雄给予适当照顾。并把信交到了老人手中。
作家:魏巍
回到家的李玉安,仍然是那个无私忘我,坚持不向政府伸手的“倔强”老人。但当大家有需要时,他却总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20世纪90年代时,他所在的镇子主街道由于年久未修,破败不堪。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镇上的住户都很不方便,可是却没有什么好办法。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坐不住了,年迈的他不顾早年因枪伤落下的残疾,走厂子、进商户,筹得数百万元修路资金,为镇上的人修路。
在他的努力下,路很快修好了。但李玉安却在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3岁。
这一次,李玉安真的离去了。他的子女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从他日常存放重要东西的盒子里,看到了那封作家魏巍写的信。信还完好地放在那里,甚至没有打开的痕迹。
李玉安老人并没有向组织递交这封信,这个一生都在教育子女“不要向政府伸手”的革命战士,一生都在奉行自己的革命精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永远是我们心中可敬的军人,也将永远是大家心中,那个“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