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述中有思走近文化的边疆37285 [复制链接]

1#

述中有思:走近“文化的边疆”


摘 要 《文化的边疆》是李剑鸣早年出版的的一部美国史学著作。李剑鸣老师通过将美国白人文化和印第安人文化关系的对照来分析美国文明开化的进程,并引入“文化的边疆”这一理念。本文通过对《文化的边疆》这本书的文章结构做了简要梳理,将文章八个章节划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然后就书中自由主义精神内涵、文化同化活动产生的民族心理塑造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中国论文


关键词 边疆 白人之路 文明开化 民族心理 文化势差


一、文章结构梳理


《文化的边疆》这本书创作的思路是怎样的呢?《文化的边疆》总共分为八个章节,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第三至五章;第三部分是第六章;第四部分是七至八章。


第一部分叙述盎格鲁白人和印第安人相逢的历史机遇以及产生文化冲突的原因。新移民与印第安人的相逢的历史机遇。印第安人和白人因最初生存的需要友善,经过生存竞争的尖锐矛盾产生相互的歧视。这种歧视是文化差异、白人文化优越性的文化心态以及白人为夺取土地的功利心理所推动的。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通过非部落化教育改造、土地财产私有化改造、宗教活动以及习俗改造等方式进行文明开化和强制同化运动。文化入侵的前哨主要是强调美国联邦*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改造,在白人看来,印第安人文明开化的希望在于:通过对下一代印第安人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造以适应美国白人社会进程。


何为“白人之路”?白人竭力迫使或者诱引印第安人定居生产,在他们中间培植私有财产,要求他们通过私有劳动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实现经济自立。白人将这种印第安人的生存系统的转换叫做“白人之路”。事实上就是要把印第安人纳入到主流社会的生产系统之中,使他们在经济和谋生方式上趋同于白人。重塑印第安人的形象是指白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重塑印第安人。


第三部分是透过不同的文化选择模式将全体印第安人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分为三种反应模式:一种是易洛魁人的吸纳――复兴型;二是五大文明部落的吸纳――繁荣型;大平原诸部落的抵制――贫困型。 在作者看来,易洛魁人、五大文明部落以及大平原诸部落因其自身各有的时空地域特点而对白人及其文化体系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中只有大平原诸部落处于和白人争夺土地资源的前线,所以大平原诸部落会以抵抗的姿态去应对白人文化。但尽管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较为开明的接受了部分白人文化,对本部落社会起着复兴和繁荣的作用,但是在20世纪初期,这三种模式殊途同归。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最终被美国白人文化体系吞没。


第四部分是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认为白人在暴力掠夺上得逞,但是在文化征服上是以失败告终的,这种文化征服的失败带来了种种恶果,引发作者的沉重思考。作为美国社会主体的盎格鲁白种人,在以往的文化接触和民族交往中,未曾持有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胸怀,而把种族主义作为其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的准则,由此产生种种恶果。印第安人虽然在文化接触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对他们的文化心态却仍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征服着白人文化同化的效应,而且直接涉及到印第安人自身的文化命运。印第安人文化传统的韧性在经历了白人的文化浩劫以后充分的显现出来。


二、《文化的边疆》诸问题探究


首先是对美国自由精神的新的设想,我们从本书中可以窥测到白人开拓美洲大陆、重建美国版图的自由和印第安人传统社会生活的自由观念存在明显的冲突对立,那些在独立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为了自由的盎格鲁白人们最终成了束缚印第安人自由权利的罪魁祸首。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自由”这一精神贯穿着美国历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美国的自由不是某个个人,某种阶层构建的自由精神,而是整个历史进程中各种*治、经济、种族、宗教上的权利追求和享有的总称。 无论独立战争时的白人、还是黑奴、印第安人、以及妇女都存在着追求自由权利的愿望,只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某种追求自由权利的集团的权利解放会成为一时代最尖锐、最迫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集中爆发出来,主导着美国自由之舟的航行方向。


其次印第安人在整个文化强制同化运动中心态上产生的的矛盾性:印第安人在与白人的激烈生存竞争中遭到惨败,土地被剥夺殆尽,长期生活在残酷的种族压迫之下,其文化传统受到猛烈冲击,物质生活及其不幸。对传统失去信心和对种族的前途悲观失望,在许多印第安人心里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书中这样谈到他们的迷茫失措:他们向往主流生活优裕和多样性,但同时又害怕身处动荡不宁、激烈竞争、节奏紧张的生活环境;他们渴望与其他美国人一样的机遇,但同时与主流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们力图在保留地的范围内寻求良方,但实际上有难以克服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


然而在恐惧迷茫中又散发出觉醒、自决的意识,印第安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乃是对白人文化同化运动的反拨。文明开化和强制同化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作为种族存在的印第安人,结果却使得印第安人由一个个分散的部落集聚为一个种族群体。这种民族意识觉醒起到一种抵制文化改造运动的屏障作用。它使印第安人自觉的和美国主流传统保持距离,极力保持其作为凝聚力量的传统文化价值。印第安人这种矛盾心态的源头何在?个人以为,在文化冲突对立情况下,强势文化主导着弱势文化的发展,所以弱势文化会在强势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会走向衰败,甚至是消亡。尤其是像印第安人文化和盎格鲁白人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势差。在激烈生存竞争中遭到惨败自然会对传统失去信心和对种族的前途悲观失望。对种族前途悲观失望中会萌生出一种凝聚传统价值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成为联系弱势文化群体的重要纽带,并借助优势文化带来的便利工具或变化的深刻环境复兴弱势文化群体,实现弱势文化群体民族意识的觉醒。


再次,白人主流社会文明开化的起始和方式问题,对于白人主流文化开化的起始时间以及选择文化同化方式作者在书中有过探讨。文明开化的*策早已有之,在北美独立后,美国*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和印第安人决议,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在当局还未制定“文明开化”*策时,文明开化已经在不自觉的进行着,白人主流社会文化和印第安人部落文化的接触或冲突是一种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英国*府刚刚开始计划北美移民时,就有通过“教育”使印第安人摆脱谬误走向真理,摆脱黑暗走向光明,摆脱迷信崇拜走向真诚的基督教。可以说,在文化最早接触中,这种基督教传教意识下的文化同化雏形已经显现。殖民中后期和美国*府时期的文化同化只是一个不自觉走向自觉化的过程。


最后,作者书写的意识倾向。我认为书本中让读者既喜又忧的地方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美国白人暴力掠夺和文化征服行径的抨击以及对印第安人家园被毁、文化扭曲结合的哀婉和遗憾。从作者的语言使用上可以看出作者注入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作者本人是如何对待美国史研究的呢?我们从以下两段材料中可以窥测一二:


具体到美国史研究,我们所应取的正当的文化心态,应当是开放的和宽容的,我们要尊重和理解美国的文化体系,无论它在我们看来有多大优势或多少弊病,我们都要认识到,它是北美具体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产物,是美国人自己的经历和传统的凝结。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剑鸣老师在对待美国史研究的基本态度。他在极力地将美国史放入当时的社会情景和具体条件,用宽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美国文化体系,但是在关于印第安人苦难惨状难免义愤填膺。道德标准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向来逼迫历史学家在一种危险的境地走钢丝。历史作为无法改变的过去实在,后世的研究者不必深陷其中而自扰。然而绝对的超然和中立,又势必限制历史学家评品事件和裁量人物的自由。李剑鸣老师在书中的强烈个人情感无可厚非,这是属于他所能够体悟和需要的历史。


注释:


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关系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232,278.


本文的自由精神的思考依托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但是和方纳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对自由主义精神的考量是将自由精神总括化,而且内部各部分存在起伏,在一定时期会集中展现出自由精神的某个方面。


这种观点是笔者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研究得到的启示,书籍有如:[美]伊曼纽?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李剑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9(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