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及时有效防治中蜂病敌害的措施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621/5478838.html

温馨提示:边听边看,学习效果就是好!

最近闲空时顺手翻了翻近几年的养蜂杂志,发现有几篇谈治疗蜂病的文章很不错,与我们的观点和实际经验是一致的,故特提出讨论,并推荐给养蜂朋友。

1.我与蜜蜂病敌害打交道的经历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谈一下本人与蜜蜂病敌害打交道的经历。回忆起40多年前,我那时还是一个30多岁的小年青,刚接触养蜂,也是啥事不懂,更不要说对蜂病的识别和防治了。刚入门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大蜡螟(巢虫)的防治研究。课题结束后,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调入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任禽蜂研究室主任,专职从事养蜂研究。刚一上任,就碰上所里实验蜂场大、小蜂螨暴发,摆放蜂群的坝子上,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层残翅蜜蜂,当即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后因螨害严重,继而蜂群又并发了欧洲幼虫腐臭病(以下简称"欧腐病")。我因刚入此道,对这些病都不甚了解,弄得我有点手足无措。

我当时就想,既然此生注定要从事养蜂研究,连蜂病都搞不定,下一步还怎么开展工作,万一不定哪天某种蜂病暴发,所有研究工作岂不是白费功夫了?于是当即就下定决心,除了已上手的全省中蜂资源调查任务外,首先就从蜂病防治研究入手。此后连续几年,我和室里同事陆续开展了大、小蜂螨、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欧腐病"、白垩病、金环胡蜂等病敌害的防治研究。为了取得实际的防治经验,有时我们还故意让蜂群发病,以便仔细观察其发病的特征和病程,然后再用药和其他措施把蜂群给挽救回来。这些经历,对我此后指导蜂病防治工作受益匪浅,有了底气。由于从事上述工作的原因,我还曾是中国养蜂学会下属蜂保专业委员会的最早成员之一。

2.几篇好文中提出对蜂病防治工作的要点,接地气,很实用,有效果

我前面提到的几篇好文章,首先是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刘守礼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思考》,其次是安徽宜城泾县章立华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预防》,以及湖南平江县杨冲所写的《巢虫从来都不是问题》。本人也曾写过《养中蜂的"三板斧"》、《中蜂传染性疾病防治概说》、《怎样有效防治中蜂的主要病敌害》等文章,其主要观点基本都是一致的。

中蜂的主要病敌害是"两病一虫",即"中囊病"、"欧腐病"(又称烂子病)和巢虫(大蜡螟)。虽然刘、章二文中只提了"中囊病"的防治,实际上除了用药不同而外,"中囊病"和"欧腐病"在防治原理上、主要措施上都是相通的,对"中囊病"的防治思路和主要防控手段,防治"欧腐病"时也可参考。

刘文中指出,防治"中囊病",首先要认清"中囊病"的病原("中囊病"病*)、典型症状(感病幼虫大多在封盖后、化蛹前死亡,死亡幼虫头尖上翘,呈囊袋状)、发病规律(多发生于春夏季,南方3~4月,北方5~6月),并特别强调养蜂员要准确掌握此病与其他幼虫病症状的区别(如烂子病,系1~2日龄幼虫感染,3~4日龄时死亡,多死于封盖前)。由于"中囊病"是病*性病害,所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不管用(除非是"中囊病"和"欧腐病"二者混合感染),必须采取对症的抗病*药物治疗,而不能胡乱采用抗生素治疗,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延误和加重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结果事与愿违。

我在《养中蜂的"三板斧"》一文中也特别强调养蜂员发现病情、判别病种的重要性,这就好比人生了医院就诊一样。医院后,通过化验、医生观察、诊断,可以判断病人生的是什么病,病情如何,该用什么药,怎样治疗,这样病人和医生在治病时心里才有数。

养蜂员能够看蜂病、识蜂病的重要性还在于蜂病在发生初期就能被及时发现,就能在治疗上争得了主动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治早,治少(病群还少时)、治了(彻底消除病情),防止疾病在蜂群、蜂场中扩大、蔓延,把疾病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谁也难保一个蜂场一直不生病,一群不生病,但只要养蜂员懂蜂病,能看蜂病,有一双"火眼金睛",就能够在病害刚一露头时发现它,及时控制它。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下到别的蜂场去检查时,凭经验,我们常常会发现蜂群已生病,尽管当时病情并不明显,还处于发病初期,哪怕一张脾中只有一二只病死幼虫。而饲养员对此却浑然不觉,认为蜂群很健康,没问题。一旦等他们发现蜂群生病后,往往是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难以收拾,必须花很大代价才能将其纠正过来。所以能否准确、及时判别有病无病,什么病,是养蜂员必备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养蜂员,应该首先是一个好的蜂医生。

懂得看蜂病、识蜂病,还要懂得如何正确治疗。刘文中提到,由于蜜蜂个体寿命短,特别是幼虫,一旦发病,感染力就等于死亡率,想要用药挽救是不可能的。对蜂群用药和采取其他手段治疗的目的,是保护其他健康幼虫不生病,并让蜂群尽快清除掉病死幼虫,迅速减少、切断病源,防止扩大传染。所以在对待像"中囊病"、"欧腐病"这些传染性疾病时,除了对症用药之外("中囊病"可用市售的对症药物,但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特效药物,还要立即对病群采取缩脾紧脾,抽出、淘汰死幼虫多的严重病脾,扣王断子等措施,在加速清理已死幼虫的同时,使蜂群不再产生新的病死幼虫,从而达到迅速减少和清除病源物,清洁、净化巢内环境的目的。

我很同意刘文以上的观点,我们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一旦对病群采取以上措施后,如果经一个疗程(6~8天)的治疗,仍无明显效果,巢内病死幼虫仍未清理干净,此时就必须果断地采取"换箱、换脾、换王"的措施,换上消过*的蜂箱;将病群中所有巢脾抖蜂后提出深埋或烧毁,补给健康子脾;并设法给病群介绍王台,培育新王,或介绍其他健康蜂群中的抗病蜂王,同时继续给药治疗一个疗程,尽早让蜂群恢复健康。在我们指导的蜂场中,有时虽有个别蜂群发病,但采取上述措施后,整个蜂场基本安然无恙。

除治疗以外,刘文中还特别强调,在防病治疗的总体思路上,应把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实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即平时应注意选留抗病力强的蜂群做种用群,每隔2~3年定期与外地蜂场(相距本场20公里以上)交换蜂种,防止近亲繁殖,蜂种退化;加强饲养管理,做到蜜足、王新、脾新,饲养强群;春繁时缩脾紧脾,加强保温;平时注意保持卫生操作习惯等,在尽量"不用药、少用药"绿色防控理念的指导下,降低"中囊病"的发病率。安徽宜城章立华在谈到他防治"中囊病"的经验教训时总结了5点,即"紧脾要狠心,管理要精细,处置要果断,蜂具要消*,蜂种要更新",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些原则,刘、章二位在指导和防治"中囊病"的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年,距章家米的蜂场发生了严重的"中囊病",他家的蜂群虽有个别群发病,但由于处置果断,并未蔓延开,后期无一群发病,蜂群数由春繁时的31群发展到越冬前的85群。另据刘文报道,近几年来,"中囊病"虽然在仅距20~30公里的麻沿、城关等乡镇大面积频发,但在他们联系的榆树镇苟店村再没发生过病情,蜜蜂不生病,不喂药,所取成熟蜜无农药、抗生素残留超标,产品供不应求,十分畅销。正巧在我撰写本文期间有个四川宜宾的何保林师傅来访,何师傅养中蜂20多年,经验丰富。我们在摆谈治疗蜂病的时候,他说自己的蜂场的蜜蜂近5年没有生过病。不但如此,他还经常从别人手中收购有病蜂群,经过救治,康复后再行出售。他用的办法就是换箱、换脾(用本场的子脾替换掉病脾)、换王,把病脾全部销毁,只要蜜蜂。

事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囊病"在我国从开始发现到现在,已先后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经过长期自然淘汰、人为干预,除少数极封闭的地区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蜂对"中囊病"的抗性都在逐渐增强,目前多只呈点片状、间歇性发生,病程表现也多呈慢性型;并不像刚发生时那样,来势迅猛,蜂群沾病即垮,无一幸免,这也给实施上述防治方案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根据他们的报道和我们多年与蜂病打交道的经验,对中蜂的病害("中囊病"、"欧腐病")不要怕,不可怕。事实证明,只要踏踏实实、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地贯彻"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提高看病、识病的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时不辜惜,下狠手,这些传染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3只要做好防治工作,正如湖南杨冲所说,巢虫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

巢虫在蜂场中发生相当普遍。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在当地及国内蜂场调查,巢虫发生率达90%~98.6%,发生率是相当高的。但在不同的蜂场,发生危害率有很大差别,有的蜂场很轻,有的蜂场严重,甚至因此垮场、逃群。

湖南杨冲说他那里"巢虫从来都不是问题",其主要措施是"勤换箱,用新脾、蜜集群势(即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

巢虫(蜡螟幼虫)在蜂箱内主要是潜藏在巢脾中,危害蜜蜂,造成"白头蛹",尤喜旧脾。而中蜂则喜欢新脾,讨厌旧脾,因为旧脾容易生巢虫。由于工蜂咬脾清巢,巢虫会随着蜡屑掉落到箱底,因此,在巢虫活动期(4~10月),每隔7~10天,必须打扫一次箱底,将箱底蜡屑、巢虫消除干净,这和杨冲换箱是一个意思。

防治巢虫的另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及时造新脾,换旧脾,淘汰虫害脾(有白头蛹,脾面黑旧,坑凹不平),要趁流蜜期多造新脾。旧脾、虫害脾中有巢虫,要及时抽出化蜡灭虫,不宜久放。如果撤出的巢脾还比较新,脾面也比较整齐,还想利用,此时可将巢脾放到冰柜中冷冻1~2天,或者燃烧升华硫熏蒸巢脾,杀死脾中巢虫,然后妥善保存备用。我们调查发现,近几年由于蜂种买卖的兴起,一些以繁蜂卖蜂为主的中蜂场,由于不断饲喂,加础造脾,巢脾更新的速度快,很少见到巢虫危害,甚至见不到巢虫。

在巢虫的药物防治上,可在蜂群中放置巢虫清片,强群2张,弱群1张,放置在巢箱内近巢门处。也可用"康宽"原液稀释成2%药液喷箱喷脾,每半月(4~9月)一次,这样就能基本控制住巢虫危害。

如果一旦遭到巢虫危害,脾上发现白头蛹较多(死蛹),一是立即更换消过*(用火焰或喷"康宽")的蜂箱,补给健康子脾,然后将有白头蛹的巢脾分别分散到健康群中作边脾(一群一脾),待脾中子脾出尽后,将其取出淘汰化蜡。当然,防治巢虫的办法还很多,但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几条,再加上随时保持巢内饲料充足,蜂脾相称,夏季蜂群注意遮阴防晒,巢虫在蜂巢内自然就翻不了天。

4.绝非多余的话

中蜂与意蜂比较,中蜂的病敌害相对种类少,防治方法简单一些,我国养蜂界对中蜂"两病一虫"的研究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这样说,当前对中蜂"两病一虫"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在实践中,也逐步积累和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防控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但为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仍一直困扰着生产者呢?归根结底,最主要原因就是养蜂员的饲养管理水平低,在生产中没有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蜂养得不好,蜂群抵抗力差,给病虫害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二是缺乏防治经验,尤其是缺乏早期识别、判断蜂病的能力,以致延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要最终解决生产上"两病一虫"的问题,关键在于养蜂者。这就要求养蜂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把蜜蜂养好,提高蜂群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给病虫害以可乘之机,其次提高自身看蜂识病的能力,一旦有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只要做到这两点,制服"两病一虫",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免责声明:资料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了就点进去看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