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患者出现复视和眼眶疼痛该如何定位定性诊断?近期Neurology杂志报道了一例27岁年轻女性患者急发水平复视和眼眶疼痛,后者因眼球运动而加剧。一起学习一下其临床推理过程吧。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简介
患者为27岁女性,“因突发复视、右眼疼痛”就诊。患者的右侧眼眶疼痛会因眼球运动加剧,同侧结膜可见充血。既往体健,否认近期患病史、旅途或病患接触史。母亲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右眼完全侧向和部分向上凝视麻痹,双眼水平复视。其余临床检查无异常。瞳孔反射保留,无上睑下垂、结膜水肿、眼球突出、流泪或视力缺陷。患者于外院的全面眼底镜检查显示正常:双侧视力为20/20,色觉正常。
问题思考:
1.眼肌麻痹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2.哪些既往史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定位诊断思路
眼肌麻痹发病机制很多,涉及脑干、眼眶、神经、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实际上,广泛的鉴别诊断要求正确的定位。该患者右眼外展(外直肌,右侧VI颅神经)和上视(上直肌,右侧III颅神经)凝视麻痹,无瞳孔障碍,也无提示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受累的体征。应考虑累及VI颅神经和部分III颅神经的多发性颅神经病。值得注意的是,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分为上支,供应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下支到达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和睫状神经节,其神经节后轴突支配括约肌瞳孔和睫状肌。尽管不累及提上睑肌,但本例患者的右眼向上凝视麻痹可能提示III颅神经上支受累。
其他两个可能的原因是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后者缺乏症状波动,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复视从一开始就与眼眶疼痛相关,从而将可能的原因缩小到疼痛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上:
?血管疾病(如颈动脉海绵状瘘、海绵窦血栓形成、海绵体内颈动脉或脑后动脉瘤);
?累及眼眶(如带状疱疹病*)或基底膜脑膜炎(如结核、真菌、李斯特菌)的感染性疾病;
?炎性疾病(如Tolosa-Hunt综合征、眼眶假瘤、视神经炎、血管炎和神经结节病);
?肿瘤病变,包括局部浸润和转移(如淋巴增生性疾病和眼眶骨肿瘤)或脑膜癌变;
?其他疾病:Wernicke综合征、眼肌型偏头痛、外伤性病变。
症状的急性发作提示血管性、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比肿瘤性疾病更可能发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患者的家族史中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问题思考:
1.该进行哪些检查?
定性诊断思路
除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体在临界水平(36GPLU/mL))和免疫球蛋白A水平(4mg/dL)降低外,血液检查、血细胞计数、炎症标志物、血糖、甲状腺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完整的自身免疫检查(包括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均正常。
头颈部CTA检查排除了血管异常,但显示右侧内直肌增厚(图1,A和B)。有了这些证据,我们将重点放在眼眶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上:
?Tolosa-Hunt综合征,由于眼眶肉芽肿性炎症引起的发作性单侧眼眶周围疼痛和眼肌麻痹,可能累及其他颅神经;
?恶性眼眶疾病,通常隐匿发作,而突然发作也很常见;
?表现为眼眶蜂窝织炎或化脓性肌炎的眼眶感染;
?眼眶假瘤,是眼眶结构的炎症过程,可引起眼眶水肿、红斑、眼球突出、眼睑下垂、复视和眼球运动加剧疼痛;该类疾病还包括眼眶肌炎,累及局部眼外肌可表现为疼痛性眼肌麻痹和眼部炎症,通常为单侧。
头颅MRI扫描(包括专用于眼眶的序列)证实了内直肌增粗和下直肌稍增粗,T2高信号改变,但无明显强化(图1,C和D)。视神经信号正常,无强化。
图1神经影像学检查。(A)CT显示右侧内直肌和下直肌增粗(箭头)。(B)CTA排除右侧颅内颈动脉和邻近海绵窦的血管异常。头颅MRI冠状位T2加权(C)和轴位Flair序列(D)证实右侧内直肌和下直肌增粗伴高信号改变(箭头)。
问题思考:
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该如何治疗?
最终诊断
综合临床、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特发性眼眶肌炎。
值得注意的是,眼外肌内的占位病灶也可能是眼眶淋巴瘤模仿了眼眶肌炎。但淋巴瘤通常累及眼眶上象限,浸润邻近结构,具有明确的边界,且由于细胞密度高,T2高信号没那么强,还会有弥撒受限。
为了排除肿瘤性或感染性病变,患者接受了腰穿,结果提示CSF正常。
为此,患者开始接受泼尼松(1mg/kg/天)治疗。治疗效果很明显,几天内症状完全缓解。2周后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一年的随访未发现复发。
问题思考:
1.是否该行进一步检查?
其他检查
尽管对特发性眼眶肌炎的明确诊断需要眼眶活检,但本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好,因此可以合理地排除其他潜在疾病。虽然尚无具体指南,但一般在对类固醇耐药的病例或根据MRI高度怀疑肿瘤时需进行活检。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发性眼眶肌炎和巨细胞心肌炎之间存在关联,后者是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表现为心力衰竭、室性心律不齐和心脏传导阻滞。既往文献已报道了7例病例,患者通常在出现眼眶症状后数月出现心脏受累,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如果及时发现,可给予类固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代谢药和溶细胞疗法等治疗,有时需要免疫抑制和心脏移植。因此,我们对该患者进行了广泛的心脏评估(包括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正常。
讨论
特发性眼眶肌炎,也称为眼眶炎性假瘤,属于特发性眼眶炎性综合征。根据主要涉及的结构可分为泪腺炎、巩膜炎和周围神经炎。
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提出与自身免疫有关,常伴有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实际上,该疾病可能是更广泛的系统性炎症综合症(如血管炎、克罗恩病、结节病、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的一部分。此外,有研究报道了另一例与抗磷脂综合征有关的眼眶肌炎,为自身免疫性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眼眶肌炎更常累及30-40岁的女性(女性:男性=2:1),表现为急性/亚急性疼痛,通常单侧眼肌麻痹和眼部炎症体征。诊断标准包括(1)因眼球运动加剧的急性眼眶疼痛;(2)肌肉CT扫描显示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增大;(3)无临床和生物学证据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4)无前葡萄膜炎、巩膜炎或视力下降的体征;(5)对免疫调节剂治疗反应快速。该疾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而MRI是首选。
本病例强调了及时认识到该疾病的重要性,因其对皮质类固醇疗效迅速。此外,不适当的剂量或治疗持续时间是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患者(60%–80%)会出现复发。
原文索引:RossellaInfante,VincenzoDonadio,BrunaNucera,FrancescoToni,FedericaMarliani,RoccoLiguori,LauraLicchetta.ClinicalReasoning:Youngwomanwithorbitalpainanddiplopia.February18,;94(7).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