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炎症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炎症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子
(二)化学性因子1.外源性2.内源性
(三)生物性因子: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组织损伤,是最重要的炎症原因。
(四)坏死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是炎症的原因。
(五)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发生炎症的关键是组织损伤,是否发生组织损伤取决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和机体本身。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p>
变质(alteration)
(一)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二)是致炎因子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三)实质细胞常出现的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
(四)间质成分变质包括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和渗出液。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
增生(proliferation)
(一)局部变化:
1.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慢性肝炎中肝细胞的增生。
2.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的增生。
(二)意义: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的作用。
小结: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但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变质是损伤性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和修复过程。
炎症的临床病理联系
/p>
(一)急性炎症局部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p>
1.红:血管扩张、充血
2.肿:炎性渗出
3.热:局部血流增多,代谢增高
4.痛:局部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的作用
5.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炎性水肿;疼痛
(二)炎症的全身的反应
/p>
1.发热:为抗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外源性:细菌*素、病*、立克次体等致热源
内源性:白细胞产物、前列腺素E2
2.白细胞增高
/p>
1)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防御反应
2)白细胞总数增高及增高的白细胞分类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1..急性炎症
(1)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2)以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改变为主。炎症细胞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3)各种致炎因子均可能造成。
2.慢性炎症
(1)持续几周以上,可反复发作。
(2)常表现增生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顺序
(1)细动脉短暂收缩,主要为轴索反射引起也有化学介质参与
(2)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加速(主要为化学介质作用,也有轴索反射作用)
(3)速度减慢(血浆外溢,血液粘度增加)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1.白细胞边集
①定义:炎症时,白细胞离开血管中心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
②原因:由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
2.白细胞粘着:
可能的机理
A.内皮细胞的电荷变化
B.二价阳离子的桥接作用
C.粘附分子及其相互作用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1)定义: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2)特点
A.游出是一种主动的阿米巴样运动。
B.游出的主要部位是内皮细胞连接处。
C.所有白细胞均可游出。
D.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时,主要游出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E.慢性炎症,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游出为主。
F.病*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游出为主。
G.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以嗜酸性白细胞游出为主。
H.红细胞经过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是一种被动过程,称为红细胞漏出。
(3)炎性浸润:白细胞在炎症灶内的组织间隙中弥散分布,称为炎性浸润。浸润在组织间隙中的白细胞即为炎细胞。
(4)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4.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a.识别和粘着b.吞入c.杀灭及降解
(2)免疫反应
(3)组织损伤作用
炎症的化学介质
(1)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
(2)来源
①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
②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激肽、补体和凝血三大系统。
(3)主要类型:
①血管活性胺
②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③血浆蛋白
急性炎症的类型(渗出性炎症)
(一)浆液性炎:粘膜的浆液性炎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
(二)纤维素性炎: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纤维素性炎症形态不一,可表现为:
①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称假膜性炎:
A.喉部(鳞状上皮)黏膜为固膜
B.气管(柱状纤毛上皮)黏膜为浮膜
②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因运动形式不同,
表现为:
A.胸膜、腹膜等呈片块状
B.心包脏壁层呈“绒毛状”
③在肺等疏松组织可发生组织“实变”
(三)化脓性炎:
①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
②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坏死。
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含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①脓细胞是指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②化脓性炎症分为:
A.表面化脓和积脓
a.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称表面化脓。
b.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自然管腔时,脓液积存,称为积脓
B.蜂窝织炎:
a.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
b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c.容易扩散
C.脓肿:
a.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b.造成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形成脓腔
c.主要由金*色葡萄球菌引起
d.特定部位的脓肿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多个疖的融合
(四)出血性炎
1)微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
2)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有炎症的基本病变,不同于出血
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或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直接播散(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和窦道)
2)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运行,可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血道扩散
菌血症:细菌入血,但无全身中*症状
*血症:细菌*素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并引起全身中*症状。
败血症:细菌入血,生长繁殖,释放*素引起全身中*症状,血培养阳性。
脓*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细菌随血流至全身,在肺、肝、肾、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慢性炎症(增生性炎):
(1)以增生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
(2)多为慢性炎症
(3)增生性炎症分为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A.主要炎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B.纤维母细胞增生、小血管增生
C.实质细胞、上皮细胞增生
D.临床上可表现一些特殊的形式:a.炎性息肉b.炎性假瘤
二、肉芽肿性炎:
A.显微镜下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granuloma)
B.病理学上常能根据肉芽肿的特殊形态来帮助确定炎症的原因
C.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
D.肉芽肿分类:
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麻风等
异物肉芽肿:如手术缝线、滑石粉等。
LM:
①胞体大,扁平,境界不清
②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1-2个核仁
③胞浆丰富,红染
EM:
①核内常染色质↑(DNA激活)
②核仁增大(rRNA合成)
*功能:
①分泌某些化学物质,杀菌。
②在健康组织与细菌之间形成一条隔离带。
③细胞膜Fc受体,C3b受体↓,吞噬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