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康复辅具医院许红生
跖腱膜炎俗称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前内侧深面(足跟底下)疼痛,是成人跟痛的最常见原因。
发病原因
跟痛症的病因主要是这两种:随年龄增长,脂肪垫组织退变,胶原、水分、弹性纤维组织也减少,足底跖筋膜由于退行性变出现部分撕裂。
另外,与足趾背屈时跖腱膜的“绞链”机制有关,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的底面,是其最致密和坚硬的部分,是最常见的压痛部位,分几束止于跖趾关节的跖板、屈肌腱鞘和近节趾骨基底部,跖腱膜绕“绞链”的“绞盘”(跖骨头)被拉向远端,跖腱膜受到持续的牵引力,使足弓纵弓抬高,其起点处受到牵拉。
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大多数为40-70岁,通常单侧发病,多见于肥胖患者,体重过重时症状难以控制,通常发生在跟骨内侧结节处,伴有跖腱膜退变和微撕裂的牵张性骨膜炎。主诉足跟下足底内侧面内侧疼痛,一般有逐渐起病的疼痛,而无急性创伤史,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最明显的症状是刚开始步行时足底发生的疼痛,晨起时疼痛尤其剧烈,当患者开始行走及牵伸足底结构后,疼痛常减轻。疼痛随日常活动的增多而加重,也有患者主诉在久坐后站起时突然出现疼痛,对于重症患者,每走一步都会疼痛。常见体征为跟骨结节内下侧的局限性压痛,症状持续时间从数周、数月至数年不等。伴有远端放射痛及感觉异常,有近侧或远侧放射痛、麻木或感觉异常,提示有神经卡压或腰椎管狭窄。
鉴别诊断
诊疗时,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跖腱膜破裂:通常发生在激烈的运动之后,足弓处可见瘀青,超声和MRI可明确诊断。
跗管综合征:胫神经受卡压会产生足跟、足底和足趾的麻木和疼痛,叩诊和挤压试验可诱发阳性结果。
痛性跟垫综合征:多见于田径运动员,是跟垫纤维间隔损伤导致。
跟垫萎缩症:通常见于老年人,一般有典型的晨间疼痛。
如何治疗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跖腱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对95%的患者有效,通常预后良好。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牵拉跟腱及跖腱膜,每天2-3次。减轻体重,穿衬垫良好的鞋,使用软质足跟垫。物理治疗包括行柔韧性及力量训练,理疗(超声透入或离子透入)。尽可能减少注射类固醇激素(俗称“打封闭”),一定不要注射到皮下脂肪内,否则可能增加跖腱膜断裂及足底脂肪垫萎缩的发生率。对于症状超过10个月的患者,行高能量冲击波治疗有效。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有助于刺激跟骨跖腱膜起点的愈合反应。
如果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后,症状仍然长期存在,且愿意接受手术,可考虑手术治疗。经内侧纵弓的近端切口行跖腱膜松解,可松解中心腱,保留外侧30%-50%的完整性,减少开放性手术所需时间,取得良好效果。
在内镜下切断跖腱膜优势显著,对软组织破坏小,可很好地显示筋膜结构,可精确切除内侧1/3—1/2的筋膜,术后疼痛轻微,可很快恢复到完全负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