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近日,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迪奥一件标价2.9万元人民币的半身长裙,设计与中国传统服装马面裙高度相似,迪奥并没有在产品介绍中表明其设计灵感来源。7月23日,50余名中国在法留学生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迪奥旗舰店附近,抗议迪奥的文化挪用行为,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声。国外多地华人纷纷组织起和平请愿活动:停止文化挪用!虽然网友强烈呼吁迪奥回应舆论关切,但品牌方至今未做任何表示。迪奥此前也曾使用旗袍、双鱼纹样等中国元素,但公开承认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而此次迪奥字里行间宣扬原创、独创,激起众怒,被认为是“文化傲慢”的表现。为此,本报邀请文化学者陶短房、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谈谈文化的挪用与尊重。
dior新款裙子
马面裙的前世今生
所谓“马面裙”,指一种用带褶皱的布连缀三块长方形无褶布片,形成的一种外观三片、实为单片式的半身女装,由于三块长方形布片形似马脸,且正中的一片应正对前方,故而得到“马面裙”的俗称。大多数文献更习惯用古老的泛称“襦裙”或“襦”。
裙服之所以要设置褶皱,是为了兼顾遮蔽下身和保持下身线条流畅的需要;用折叠内收的褶皱“收身”,避免裙服下摆过大不便;之所以要设置“光面”,最初是考虑女装常用的纹饰、图案需要保持完整,如果全是褶皱则会破碎难以分辨。因此不论古今中外,褶皱和光面都是裙袍类服饰的常见“设计语言”。
中国传统服饰起源很早,商代中晚期成书的《易经·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就是上衣,“裳”就是裙服,当时的“裳”男女都穿,就是一种带褶的服饰。战国末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了军事需要让男性改穿方便骑马的裤装,在此后漫长岁月里,中国男性服饰历经螺旋式上升,形成了“上衣下裤”和“上下一体袍服”两大系列,这两大系列直到近代还分别以“中山装”和“中式对襟长袍”两种特色鲜明的服饰风靡一时。
中国女性服饰经历唐代、元代外来文化元素冲击后,至明代形成“上身比甲(对襟无袖半臂短衫),下身裙服”的“两截穿衣”着装规范,“马面裙”,正是从明代开始流行的。清代“马面裙”继续流行,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从苏联传入的“布拉吉”(连衣裙)抢去风头。所谓“汉服马面裙”或带有“马面裙”特点的“时装化古装”,则不过是“现代马面裙式裙装”的一个分支。中国古装在马面裙之前就流行的百褶裙、褶裥裙,马面裙之后流行的“国服裙”、超短裙,都不同程度采用了褶皱+光面的设计元素。而在国外,韩服中的经典服装“赤古里裙”,虽然是长上衣形制的袍装,却同样采用了褶皱+光面,用折叠内收褶皱“收身”的设计元素。而“赤古里”这一词的外来词特性(从元代保留下来的蒙古语发音),则生动表明其同样借鉴了外来元素。
客观上,迪奥在设计这款中长半身裙时是否借鉴了“明代百褶裙”,确实很难说清楚:迪奥裙的确有褶皱,但“马面”并不十分明显(其实只是相对平缓的细纹褶皱),且全黑无花,和传统明代百褶裙“在光面安排纹饰”的传统大相径庭。
更显著的区别是裙服的穿法:明代马面裙是“单片裙”,裙上自带系带,像围裙一样将中间一块“马面”正对两腿之间,然后在背后或侧面系上;“迪奥裙”则是典型的直筒裙,系带“抽口”的整体式裙身。正如一些服饰爱好者在风波发生后所指出的,类似形制的、带褶皱和光面的裙式“女洋装”早已有之,已故英国戴安娜王妃就曾在几十年前穿过。更早几十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女士在少女时代也有身着类似款式“洋裙装”的留影。姑且不论引起风波的“迪奥裙”在设计时是否借鉴了中国“明代马面裙”的元素,即便借鉴了,设计师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借鉴,都是难以考证的事。
“明代百褶裙”是无明确发明人、更无明确“专利受益人”的服饰文化元素,是几百年前开始出现、传承流行几百年之久的一种“广谱大众性”服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当然可以将“明代百褶裙”视作自己文化传承的一个元素。
“明代百褶裙”本身就是多种文化杂糅演化的结果。其最流行的面料是提花棉纱,而棉布是南北朝时期从印度经中亚传入,提花技术则是宋末元初自南亚经“海上丝绸之路”传至中国海南岛黎族。人类文化史,原本就是相互学习、借鉴、汲取的历史,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无专利、无专属”的文化元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是必须、必然、必要的。(陶短房)
品牌傲慢引发反感
马面裙在中国宋元时期形成,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是非常重要的典范式的中国服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迪奥这款裙装对采用中国马面裙元素,未加说明,而是强调属于品牌的原创性,这其实不是知识产权直接抄袭问题,而是涉及文化上的尊重。过去,有不少国际品牌认为采用了中国文化元素,客观上为中国文化做了宣传,似乎抱着一种态度:“中国人得感谢我使用了你们的文化元素,得感谢我给你们扬名了,不表态,你又能怎么样?”而现在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加珍视和珍爱,对这种文化上的挪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