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杂合新闻是什么没听过不要慌,小田心带 [复制链接]

1#

/用心耕田水到渠成/

所见之惊鸿

都曾被平庸磨练过

炎炎夏日

同学们有没有坚持

按部就班地复习呢?

希望同学们都在“悄悄”努力

准备惊艳众人哦~

从本周起

田心将开启

「田心·新传学界前沿专栏」

每周六带大家学习一个

新传学界的前沿热点专题知识

教你形成学术思维拓展答题思路

当前,随着全球新闻业的深度数字化,“杂合”(hybrid/hybridity,亦被翻译为杂糅性)正日益成为理解新闻观念与实践的重要概念,是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切口。

年春爆发的俄乌冲突不仅标志着全球新闻传播由广电媒介时代的“图文信息战”过渡到社交媒体平台时代的“算法认知战”模态,同时,也将“杂合化新闻”(hybridjournalism)的理念及其实践推向了学界和业界前台。由传统新闻编辑室主导并把关的专业新闻生产边界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社交媒体平台产销机制的用户化、碎片化、短视频与流媒体化以及情感化新闻推送与新闻消费。

今天小田心就带大家学习这个新概念:杂合新闻。

全文概览

01杂合新闻概念溯源

(此部分简单了解即可)

“杂合化”(hybridization)的概念缘起于自然科学的生物研究和园艺学领域,指的是两种或多种相异动(植)物在配偶或饲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品种。当其被迁移至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例如新闻传播学时,通常伴随着一种极具批判性的质询:原本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如新闻业与其他行业)走向杂合的表现怎样、它们之间边界为何日趋模糊以及所形成的杂合化状态走势又将如何,等等。

较早在学理上提出“杂合新闻业”(hybridjournalism)并对其做出经验解释的研究出现在年前后。受传统新闻学研究框架约束,当时的研究者大体上仍将杂合新闻视为一种类型,而非数字新闻的一般属性。

丹尼尔·哈林等资深学者在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全面阐释了准确把握“杂合性”对于新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们为“杂合”厘定了三种阐释语境:新闻媒介与职业边界的模糊,全球新闻流动的泛向性,以及这种新属性在新闻实践的社会结构中的存在基础。

02杂合新闻基本定义

(此部分可简单记忆)

杂合新闻在形式上体现为不同信息源、不同事实要素和不同生产主体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融合。

国内学者常江从三个维度定义了杂合新闻。

第一,在形态上,杂合新闻是采用了多种形式、汇聚了不同媒介要素、拥有丰富传播线程的新闻,不同元素既“杂”又“合”,构成一个个围绕特定新闻事件形成的小信息生态。

第二,在文本上,杂合新闻是融合了(传统)专业报道与个人情绪的叙事文体,杂合新闻的传播同时诉诸接受者的理性与情感,且日益倚重于情感。

第三,在文化上,杂合新闻较传统新闻更嘈杂、更大众化,赋予非专业生产者较大的话语权,并包容多元的、非主流的新闻表达。

03杂合新闻核心特征

(此部分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小标题)

(一)媒介技术与参与主体意义上的“延展与赋能”

就媒介技术而言,“延伸”意味着新闻记者或广义上的互联网平台新闻生产从业者被技术手段赋予了更多的新闻实践想象;同时,一些“非人类中心”的数字技术物(如社交机器人等)也延伸和拓展了新闻生产“人与物”之杂合状态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技术通常会被认为是新闻业发生变化的首要原因。

就参与主体而言,更多的参与者成功获得了新闻生产与媒介消费的赋能。包括政府、互联网公司及自媒体、主流媒体机构、平台用户、高校与智库等在内的主体都是杂合化新闻的生产者和接受者。线性的5W传播路径无法解释现行的新闻生态图谱。在此基础上,新闻的价值不是既定与恒定不变的,也不是由传统媒体机构来界定的,而是由杂合的多元行动者来共同建构的。

(二)新闻业空间布局与产销机制意义上的“协作与策展”

就空间布局而言,远程新闻协作兴起。“云端连接”使得建制化的新闻生产也开始逐渐打破新闻编辑部的时空局限,推动了新闻业远程合作的出现。根据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大多数人相信“混合采编”与新闻协作将成为未来杂合化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常态”。高效而低廉的“虚拟新闻编辑部”模式将更加深入人心。

就产销机制而言,杂合化新闻的策展理念日渐突出。记者更不再单单是一个职业化采编者或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成为或普通或关键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甚至是相关信息的“策展人”(curator)。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交媒体平台“大环境”和新闻编辑室“小气候”的共同影响和制约。记者在个人账号的媒介呈现,往往会成为平台用户对某家新闻机构产生第一印象的“窗口”。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新闻采编部如何对记者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新的时代考验。此外,一些新兴的初创媒体及其“创业型记者”深谙这一新闻策展理念,尝试兼顾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准则与社交媒体平台环境中的非正式与对话性风格,在“公共性”更强的新闻供给侧和“个性化”更强的用户接收侧二者之间建立杂合化的人际连结。

(三)整体产业结构与衍生文化意义上的“融合与杂糅”

新闻产业结构亦在发生杂合化的转变。杂合化不仅成为新闻的内容,也在成为新闻实践的结构与框架。相较于广电时代新闻舆论场与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的联结,在全球性数字平台形塑新闻业的今天,专业新闻生产与多元化的社会领域、产业分工和社群组织相融在了一起。宏观层面的内政外交、中观层面的行政活动、微观层面的身份政治以及与各个层面“治理”有关的要素和理念通过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嵌套”进入“杂合化”的新闻传播生态之中。

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杂合化新闻的全球扩散体现了“文化杂糅”的特征和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在平台世界主义理念的引导之下,传统的跨国媒体机构和新兴的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社群乃至用户的边界渐趋消融,通过杂合化新闻的实践探索促成更加平等与公正的信息交往与文化杂糅。

Ps:转文化传播

在以“泛在传播”为特征的新全球化时代,移动社交媒体和数字劳工的普及使原本在单向度传播制度下被动接受信息的基层草根受众成为资讯和舆论生产与传播的“先导主体”;而原本处于全球新闻舆论场边缘和信度光环之外的“西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成为全球传播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这种新型传播生态所导致的结果是:异质性的“文化杂糅”或“第三文化”成为全球媒介文化的主流,因此跨文化传播中“跨”的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当下全球文化的复杂性。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了文化的转型和变异,这就是“转”的过程。换言之,在转文化传播的时代,很难使用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文化作为标签去指认某种单个的文化现象。相反,全球媒介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正在出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杂糅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的文化转型/变异相互交织的新趋势。

04数字新闻语境下的杂合新闻生产

(此部分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小标题)

在俄乌冲突中,机构媒体一方面得到用户生产信息(UGC)的反哺,另一方面则通过内容策展和事实核查的方式以另一种角色存在,凸显了在俄乌冲突中传统媒体与视频社交媒体的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对于厘清杂合媒介系统的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一)信息反哺:视频社交媒体对新闻生产的重构

杂合媒介生态下,重大公共事件的亲历者都可以成为具有独特视角和亲身体验的内容生产者,为全球网民提供直观且具有“在场感”的可视化内容。受众不再是简单接受机构媒体“投喂”的个体,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和短视频平台生产发布一个具有完整情节的新闻故事,并且与其他网民和机构媒体的新闻故事形成互文,共同建构民众对于特定议题的理解,甚至“反哺”机构媒体的报道内容。

例如,在俄乌冲突中,社交媒体平台上意见领袖所发布的内容突然由日常生活演变成为爆炸和避难,为全球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提供了极具临场感和现实感的冲击。包括CNN、路透社和《卫报》等全球主流媒体也都开始大量援引乌克兰TikTok和Instagram用户所发布的视频作为重要的报道素材,并尝试将这些用户在短视频平台所分享的故事纳入到新闻报道中。由此,俄乌冲突中机构媒体所缺失的前线第一手资料被短视频社交媒体所覆盖,进而形成了短视频平台对机构媒体的“信息反哺”。

(二)内容策展:杂合语境下机构媒体的出路

杂合媒介环境带来了多元主体竞合的传播生态。一方面,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和5G通信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短视频社交媒体兴起,短视频平台上新闻现场多视角、多维度的画面素材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机构媒体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过去捕捉新闻“第一落点”的能力。另一方面,短视频社交媒体培植的意见领袖和MCN团队也具备了生产高质量视频内容甚至短视频新闻的能力,在新闻“第一落点”之外继续蚕食着机构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面对多元主体竞合的传播生态,媒体需要探索在杂合媒介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在传统媒体的“信息流”的传播模式被短视频平台“内容池”随机分发的模式取代后,受众难以辨别复杂媒介环境下来源不明的信息真伪,也无法对事件整体态势形成足够清晰的理解,这就要求机构媒体内容策展与事实核查的深入。通过成为杂合媒介环境中的最后一道信息的把关人和视频“内容池”的策展人,机构媒体能够在杂合媒介环境下寻找到潜在的突围之道。

机构媒体作为相对权威和专业化的内容生产组织,可以通过内容策展和事实核查对“内容池”中的热门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将具有意义的真实信息以“策展”(curation)的方式加以梳理和呈现,从而为受众提供具有完成意义的新闻事件。所谓的“策展”,并非简单的对社交媒体“内容池”的信息进行摘录和转发,而是在分析识别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结合媒体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已有事实合理的编写与整理。有效的内容策展包含了“联系-重构-分享”三个部分,能够在混乱的社交媒体舆论中梳理出合理的新闻叙事线索,并为受众提供理解新闻议题的基本框架。

05杂合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

(此部分理解即可)

在俄乌冲突中,短视频社交媒体对于媒体行业的信息“反哺”成为难以忽视的重要趋势。当用户逐渐向社交媒体迁移,短视频社交媒体意见领袖成为影响俄乌战争新闻叙事的重要主体时,它对于数字新闻领域带来了结构上整体性的边界重构。

在此基础上,对于数字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理解也应当从“融合媒介”中的机构主导到“杂合媒介”生态下的多元共生转变。

Ps:

“融合媒介”(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强调“不同媒介形态和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因而对于融合媒介或者媒介融合进程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传统机构媒体的视野上展开的。“融合媒介”高度聚焦传统机构媒体的视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与“融合媒介”不同的是,“杂合媒介”(hybridmedia)强调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层面的相互嵌入与交融,打破了机构媒体单一维度视角的局限。“杂合媒介”这一叙事框架所带来的核心关切是,传播的公域和私域、新闻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消解的,这种消解所带来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杂合媒介的框架试图跳脱出融合媒介对于传统机构媒体主导性地位的迷思,重建多元主体共存的媒介生态叙事。

在“融合媒介”框架下,机构媒体主导了线性的信息流生产,但在“杂合媒介”生态下,用户生产和算法分发共同构成的内容池生产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新闻生产的模式。这种转变呈现为少数有影响力的受众进入内容生产领域,在特定的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中对机构媒体形成信息反哺。机构媒体在失去对新闻第一现场的控制权的背景下,需要更为深入地转型成为以“策展人”为核心的角色,通过对内容池中热门信息的核查与策展,重建重大事件的新闻叙事,为受众提供一个准确且可被理解的新闻框架。

田心说

这就是今天小田心带来的全部知识啦!小田心提示大家,「杂合新闻」作为一个新概念,同学们在刚开始学习时会觉得比较困难,不过在现阶段,大家只需要理解什么是「杂合新闻」即可,无需将此文章进行全文背诵~

以上内容整合自:

[1]常江.理解杂合新闻:技术祛魅与边界重构

[2]王沛楠.信息反哺与内容策展:数字新闻语境下的杂合新闻生产

[3]史安斌.杂合化新闻: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

[4]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

祝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