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蜂窝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84年,章含之想把乔冠华骨灰葬于盐城 [复制链接]

1#

年,新中国传奇外交官乔冠华走完了他70年的人生历程。然而,围绕着他身后发生的故事,还在继续。

年底,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来到了丈夫的家乡江苏盐城,找到了有关部门,希望将丈夫骨灰葬在家乡,然而她的这个愿望在当时却未能立即实现。

乔冠华,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他能成长为新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绝不是偶然的。仅是他的求学经历,*内就没有几个人能与之相比。

乔冠华是真正的神童,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曾经几次跳级,以至于他16岁就考上了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完成学业后,乔冠华又来到日本一流名校,世界著名学府东京大学(当时叫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

接着,乔冠华又赴德国的图宾根大学留学,只用了一年多就完成了学业,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

这时候的乔冠华,年仅23岁。

外交家必须要有渊博的国际学识,才能表达自己的立场,才能让世人们接受。因此,民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们,往往都会有一个金灿灿的洋文凭。

顾维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颜惠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士;余日章,美国哈佛大学硕士。

这倒不是国人崇洋媚外,在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的确远远落后于国际。而乔冠华就读的德国图宾根大学,现在在世界名校的排名列在位,确实也不算高。但是这所学校却有年的历史,比美国建国时间都长了两倍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校。即使是现在,仍然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乔冠华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不是偶然的,他是我*早年唯一在西方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级干部。然而因为乔冠华常年在外求学,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出道”比较迟,在建国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默默无闻。

我*早期领导人都是在20岁前后就接触到了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乔冠华29岁那年(年),才只身来到重庆,在重庆《新华日报》找到一份工作。

朝鲜战争期间,乔冠华脱颖而出,参加了朝鲜停战谈判,优秀的外交才华得以初步展现。

年,乔冠华陪同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受到总理赏识。

年万隆会议结束后,乔冠华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开启了正式的外交官生涯。

乔冠华上任不久,就赶上了中美就钱学森去留问题进行谈判,他的外交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谈判桌上有理有据,不卑不恭,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让美国外交官也暗赞不已。

不过因为国民*当局窃取了联合国席位,中国没有联合国这个舞台,乔冠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不太高。

直到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乔冠华得以一鸣惊人,开启了他外交生涯的辉煌篇章。

年10月,从第26届联大传出喜讯,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这个消息突如其来,多少有点出乎高层意料。虽然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工作,虽然知道是大势所趋,但还是来得有点突然,有些措手不及。

而当时国内刚刚发生“九一三事件”不久,突然要应对更高层级的外交局面,尤其是要近距离跟美国接触,任务确实有些繁重。

毛主席反复权衡,没有第二人选,只有点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让他组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这个舞台上亮相。

当时很多国家都不了解新中国的外交面孔,在联合国舞台上代表中国的乔冠华是什么样,大致就会知晓中国就是什么样。那么,能够给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就看乔冠华了。

毛主席给了乔冠华很大权力,说联大的事,就由乔冠华一个人说了算,别人不要碰。中国七十年代纵横开阖的大国外交,也可以说就是从乔冠华开始的。

乔冠华举重若轻,他在一周内就拟出联大发言稿,周总理看了非常满意,没有修改一个字。

11月上旬,乔冠华率46人的中国外交代表团浩浩荡荡飞抵纽约,住进高端的罗斯福饭店,一口气包了36个房间,大国气派显露无遗。

老乔在联大上,时而纵横捭阖,嬉笑怒骂,时而义正词严,咄咄逼人,赢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获得海内外一片赞誉。

毫无疑问,乔冠华在国际*治舞台上的表演,既给中国加了分,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信任。

从那之后,直到毛主席去世,中国代表团团长一职非乔冠华莫属,他连续6年以这一身份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这段时间的乔冠华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外交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还协助周恩来总理,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为中美恢复建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2月,春回大地,中美关系也随之开始解冻,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总理对乔冠华非常器重,将去上海接机这个重大使命交给了他。

接下来,乔冠华又奉命参加中美会谈全过程,在与基辛格的谈判中一场不落,堪称外交场合的“中流砥柱”。

最后起草公报时,针对美方提出的比较“顽固”的公报草案,乔冠华按照周总理的授意,拿出一套新的提案,既写明中美存在的分歧,又肯定了双方共同点,别开生面,就此一举打破了僵局。

乔冠华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杭州刘庄宾馆里,挑灯夜战,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字斟句酌,最后双方终于在求同存异上达成一致。

第二天,中美双方在上海举行的联合记者发布会,“上海公报”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被国际观察家认为是“改变世界的文件”。

邓公复出后,年4月去纽约参加特别联大。临行前,毛主席指着乔冠华对邓公说,“我给派你一个参谋长,让他当你的副手”。

同年10月,乔冠华升任为我国外交部部长,在当了十年部长助理和十年副部长之后,抵达他外交事业的顶峰。

不过乔冠华作为历史大潮中的一份子,他也避免不了随波逐流,也难免有起有落。在年,他就受到某些人蛊惑,参加了对总理的错误批判,说过一些违心的话,为此他对总理深怀内疚。

周总理堪称是乔冠华的伯乐,两人情同父子。周总理在五十年代就力排众议,提拔乔冠华当外长助理。

五十年代后期乔冠华一时兴起,在一次会议上大发议论,不慎失言,差点犯错误,又是在周总理保护下,他才涉险过关。

后来在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乔冠华利用这一机会,对周恩来总理诚恳地表示了道歉。

周总理极为宽容地说:“我怎么可能怪你?我认识你这么久,对你还不了解吗?我知道很多事情也不是你所能左右的。”

至此,乔冠华与周总理冰释前嫌,误会完全解除。

虽然周总理原谅了乔冠华,但此事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消除,并因此断送了乔冠华的*治前途。

年之后,乔冠华的身影从中国外交舞台上消失了。

几乎与此同时,乔冠华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状况,于年不幸病逝。由于乔冠华生前表示不要进八宝山公墓,只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葬。作为妻子的章含之尊重丈夫遗愿,在葬礼举行第三天,便从八宝山公墓领回了丈夫的骨灰。

章含之比乔冠华小了22岁,他们的婚姻虽有组织上的因素,但是二人之间的感情亦是朴素真挚的。正因如此,章含之对丈夫在感情上有太多不舍,她将丈夫的骨灰放在家中,一放就是一年多。

后来,章含之最终还是想通了,觉得大自然才是丈夫的理想归宿,可是哪里适合做他的栖身之地呢?她首先想到的是丈夫的家乡盐城。

年初,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来到了江苏盐城地委,向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地委负责人立即向省委请示,得到了这样的批复:

“可以热情接待,但规格不宜过高。至于骨灰事宜,望地方处理。”

地委在接到这样比较模糊的批复之后,颇感为难,这个时候自然谁都不敢担责。特别是省委的批复没有明确同意让乔冠华在家乡安葬,作为下级的地委,肯定无法直接应承下来。

为此,地委特意开会对此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暂不同意。

章含之得到消息后,虽然有点想不通,也只能含泪离开。

入土为安,丈夫的骨灰总要安葬,家乡是不可以了,哪里才是归宿?章含之考虑了很久,想到了一个人,乔冠华生前的好友李颢。

乔冠华与李颢在抗战时期就认识了,两人可以说是生死之交,准确地说李颢救过乔冠华的命。

年夏天,乔冠华在约见外国记者期间,突发腹膜炎,引发穿孔,生命一度危在旦夕。作为医生的李颢,冒着被国民*特务迫害的风险,将乔冠华从死亡线上拯救了过来。

医院康复的四个多月里,乔冠华和李颢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乔冠华的革命热情和坚定信仰也深深感染了李颢,让他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从而追随对方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相识到乔冠华去世的40载春秋,两人一直都保持着紧密联系。

年9月20日,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龚澎因为身体遭遇的摧残,在56岁就突然辞世。乔冠华为此伤心欲绝,终日借酒消愁,李颢得知后,不远千里前往北京来看望他。

乔冠华和第一任妻子龚澎

踏入乔冠华的家后,李颢一眼看见客厅墙角堆满了空酒瓶,他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抱着挚友失声痛哭。

之后的几天,李颢一直陪在乔冠华身边,劝说他正视残酷的现实,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冲淡回忆。

年乔冠华生病,李颢还让自己的小儿子前去探望,身体虚弱的乔冠华还特意提笔挥毫给李颢写了一首诗《怀李颢》,这首诗一直被李颢珍藏:

长忆寒山寺,江枫映火明。何时一杯酒,促膝话平生。

此时的李颢在苏州工作,是苏州市医学院的教授。当章含之手捧乔冠华的骨灰找到李颢时,他立即表态,愿意帮助多年挚友在苏州寻一个安身之处,他甚至表示愿意成为老友的守墓人。

李颢找到了当时的吴县县委书记管正,向他表达了章含之的愿望。管正了解事情经过后,当即表示没问题。

在管正看来,虽然乔冠华曾经有过不恰当的言论,但是他对我们国家尤其是外交上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能因此冷落了他,让他*无所依。

最终,章含之在吴县东山镇公墓选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将丈夫安葬。

这看起来是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其实管正也承担了很大的*治风险,因为毕竟当时上面没有给出明确指示。

后来有人问管正,你当时是怎样想的,难道就不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管正回答说:“当时乔冠华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有才华了,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很有感染力,那是代表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讲话啊。他这个人这么有能力,又为国家做出过很大贡献,我坚信他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无论如何,正是因为有了管正这样有担当的官员,为中国外交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乔冠华在东山公墓、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有了一个归宿。

这座公墓里安息的不是平民百姓,主要是针对华侨,坟墓高端大气,相比之下,乔冠华的公墓显得有一点寒酸。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墓碑虽简陋,其生前做出的贡献会一直被人民铭记,每年清明节到墓碑前吊唁的如潮人流就是明证。

故事本来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几年后却波澜再起。

改革开放思想搞活之后,盐城地委意识到当初的做法欠妥,遂主动联系苏州方面,提出想要迁回乔冠华的公墓,让他回归家乡。苏州方面也非常大度,他们经过考虑后,答应了盐城方面的要求。

但是考虑到乔冠华的坟墓位置已经被世人知晓,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奠,原墓也必须保留一部分遗物。对此,盐城方面也表示理解,无话可说。

自此,乔冠华终于*归故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面对时代大潮时,都会身不由己,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功过是非应当分明,乔冠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应该被世人遗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